利川融媒( 谭卓瑶 谭小兵)在利川红产业集团精装馆门口,一颗颗精美小巧的“茶果子”被有序地摆放在展台上,吸引了客商和市民的目光,中国传统美食和非遗文化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 这些茶果子造型别致,有桃花、莲蓬、银杏……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果子制作手艺人陈芳介绍,茶果子的造型有上千种,灵感来源于二十四节气,根不同季节做相应造型,除此之外,还会做小动物造型,茶果子制作原料为白芸豆粉和糯米粉,色彩用果蔬粉点缀。 茶果子,又叫唐果子,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,始于唐朝的茶文化繁盛时期,是茶宴中佐茶而食的糕点,其制作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。《中国面点史》记载,于饮茶之风普及全国的唐代开始,出现了一边饮茶一边吃茶点(面点)的习俗。茶果子的风雅,是将四季更迭、万物生长、风花雪月的浪漫都凝练在小小的点心里,在果子上描绘出花鸟、风月,不仅美味,还能怡情。茶道的仪式感,茶果子的精粹感,从手心慢慢捧出来,高颜值与好味道同在,成就了品茶独特的格调。 今年9月,茶果子制作工艺已申请利川市非遗项目,茶果子非遗文化传播者邓波告诉,他和妻子陈芳想通过传承茶果子制作手工艺,让非遗文化得到弘扬,同时,也希望助力“利川红”的发展。 “短短两个小时,就已经有20多位茶艺师和茶企人员来咨询,想学习这门技艺,为了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,在恩施地区我们免费教学。”邓波说。“我们有茶叶、茶馆、茶艺,唯独没有茶点,我觉得茶果子很新颖,不仅为茶艺提升了一个档次,也丰富了我们的茶文化。”恩施制茶师梅娇由衷说道,她已名免费学习茶果子制作工艺。“我也非常想学习茶果子非遗文化,结合茶文化,弘扬非遗文化,也是给利川红茶文化的一个点睛之笔。”利川红产业集团品牌部副部长徐潇潇说。 邓波谈到,下一步,他们将不断创新,将茶果子做成硒果子,做成利川红、恩施玉露的味道,做成符合本地文化的样式,不断为恩施地区的茶产业添彩。 |